- 新疆丰富交通等旅游元素
-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
- 看见丰富的澳门
- 河西走廊河流治理
- 为地域文化注入活力
- 儿童乘车需求增长
从国潮美食新体验,到预制菜技术重塑行业效率;从家庭消费潜力释放,到行业不断探索节令美食……当下,我国餐饮业在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多重驱动下,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持续涌现,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9月12日,以“中国味道、海洋产业、民族特色、百姓节日”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美食节、第三届中国海洋美食文化节、2025民族美食文化节在青岛举行。会上,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接受央视网专访。

融合催生新消费场景
以“标准的个性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下,饭店行业正通过“餐饮+文旅”、“餐饮+IP”、“餐饮+传统文化”等融合,催生出国潮美食+非遗文化体验、地标美食体验、二十四节令美食文化等新场景新消费。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餐饮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陈新华介绍,中国饭店协会跟踪的27个主要餐饮业上市公司中,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的为11家,快餐小吃在其中的占比高于火锅、正餐。
随着智能炒菜/送餐机器人的应用、预制菜渗透率的提升,行业开始应对“高性价比”与“品质升级”的双重需求,餐饮企业如何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成为全新的议题。对此,陈新华认为,标准化是基石,个性化是灵魂,二者有机统一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对“高性价比”与“品质升级”的双重需求,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绝不意味着千篇一律。企业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增值。如依托中央厨房提供半成品,门店现场辅以个性化烹饪和摆盘;或利用智能设备高效处理标准化工序,让厨师有更多精力投入特色菜品研发和口味微调等。这要求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品质甚至实现升级。
陈新华表示应倡导“标准的个性化”。首先,标准化的应是后台的食材加工、食品安全流程、基础服务规范,确保品质底线和效率。其次,个性化的则应是对前台体验的营造,如基于客户数据的推荐服务、文化主题环境设计、会员的专属福利等。企业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在标准化产品模块上为消费者提供有限的定制选择,如口味浓淡、配料组合等,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

锚定家庭消费新潜力
持续推动行业酒店餐饮品质提升
当前,亲子消费、全国3亿银发群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成为家庭消费重点领域。陈新华认为,随着社会交往的多样化发展,订婚宴、生日宴、宝宝宴、寿宴、家庭团聚、社交宴会等需求持续释放,且客户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吃顿饭”,渴望更具记忆点体验性的情绪价值,家庭宴会等非商务宴会有望成为继商务宴请后的新增长极。
陈新华介绍,为挖掘家庭消费场景潜力,中国饭店协会将重点做好行业酒店餐饮品质提升工作,协会以地标美食、文化主题饭店、二十四节令美食为重点,深挖本地美食文化、历史故事,地方代表性的美食品牌、美食人物,推出一批酒店餐饮优秀案例和大师工作室,举办酒店餐饮小宴会营销会,发布酒店地标美食/地标小吃,推动酒店美食消费更接地气,成为百姓消费的生活场景。
搭建交流、对接、发布平台
促成“应时而食”成为新风尚
本届中国美食节作为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2025年促消费系列活动之一,将举办国潮美食展、地标美食、海洋美食、民族美食、创新菜美食五大主题展;发布2025全国热销地方菜和首发首秀创新菜美食,举办2025全国智能炒菜机器人展演赛,开展海洋美食产业对接会,举办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第五届中国外卖节,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展现全国餐饮业强劲韧性和消费活力,成为促进服务消费的重要平台。
陈新华介绍,协会将持续高质量完成商务部系列促消费活动中与中国饭店协会相关的15项重点活动,推广地标美食、节令美食,搭建交流平台、对接平台、发布平台,以品牌活动提升企业和地方节令美食、节令食材的创新力和影响力,让“应时而食”成为促消费的新风尚。
正在阅读: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驱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激活消费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