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美食

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来源:北京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10:09
北京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10:09
原标题:雨热同期,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正在加载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六月中。”《淮南子·天文训》曰:“(小暑)加十五日(斗)指未则大暑。”意即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天干“未”的位置,正好小暑过了十五天。大暑节气大约在每年公历7月23日左右,“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我国一年之中光照最多、气温最高、各大“火炉”城市炉火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段。

大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很多地方的气温高达35℃以上,颇为炎热。自入夏以来,由于受到太阳光直射角度与时长的影响,在这段时期地面吸收并积累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峰值。通常我国气象学上一般将每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天气。高温会让人们身感不适,类似中暑、胃肠道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严重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同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重要影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节气有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萤火虫开始登场,萤火虫依靠其尾部发光细胞中的“荧光素”,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消耗ATP(腺苷三磷酸)并与氧气发生反应时产生光芒,伴随夜空繁星点点,空中飞舞的萤火虫装点的不只是夜空,还有夏季夜晚孩童们美丽的梦,这也算是酷热盛夏大自然馈赠给人们最为浪漫的礼物。除了炎热,大暑时节也常会出现大雨。北方地区的雨季流行有“七下八上”之说,意即大雨经常出现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此时正值国槐花盛开,北京地区盛夏时节的雨又被称为“槐花雨”。此时的降雨来得急促凶猛,所以该时段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旱涝反转现象。

从古至今人们对大暑的总体印象便是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如东汉王粲《大暑赋》中写道:“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这段话形象描绘了大暑时节热得让人心烦意燥,坐立不安又无可奈何的情形,坐卧在凉席与床上都感觉像是火上炙烤,就连迎面吹过的风也顿感灼热滚烫。还有诸如“赤日暴形骸,毛发几焦秃”“水风鼓炎热,如坐蒸炊上”等描述古时大暑情形的诗句。现在的人们也经常在网上用些诙谐的桥段来表达对炎夏酷暑的复杂感受,比如“打篮球摔倒住院,原因不是骨折而是烫伤”“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把葱花和孜然”“夏天的我一直都是七八分熟”等,令人捧腹的同时也多了些对苦夏难耐的感同身受。

现在不少人感慨“夏天我的这条命,就是空调给的”,也一直好奇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避暑消夏的。若能找个类似“避暑山庄”的凉快地短暂居住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种异地避暑的方式对于当时大多民众来说并不现实。唐代《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唐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家里建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其基本原理是人们通过水车等将水引到屋顶上,让水沿着屋檐流下如同降雨一般。“自雨亭”的建筑设计可能与东罗马帝国技术有关,《旧唐书》记载拂菻国(东罗马帝国)“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另外,古代人们很早已经学会采冰度夏。如《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即冰窖,专门用来储纳冰块以供夏季使用。《左传》记载“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其情形相类于北方地区冬季烧炕,所不同的是在床下位置放冰块降温。《开元天宝遗事》也有类似记载,杨国忠家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除此之外,唐宋时已经流行各类冰镇冷饮,如冰镇果盘“酥山”、冰绿豆水、凉水荔枝膏等冷饮冰食,也是古代人们的消暑利器。同时,人们还通过“喝伏茶”来消热祛暑,至今广东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或者煮出汤汁后,冷却凝结为仙草冻,两者都是消暑的甜品。

虽然大暑时节如此炎热,但农业生产却依然不能停辍。人们常说“靠天吃饭”,其实靠的就是夏天吃饭,农谚云“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不酷热,五谷不多结”“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大暑时节的高温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特别是对于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早稻抢日,晚稻抢时”,此时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确保粮食丰收。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描绘了炎夏烈日之下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场景。另外,棉花也到了花铃盛期,需水量大,大豆也处于需水临界期,灌溉抗旱是最紧要的农事工作。“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天下多少事,农人最辛苦”。总体而言,大暑时节是农民一年之中抢收抢种、田间管理最为紧张、最为辛苦的时期。因此,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视并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格言,提倡勤俭风尚,爱惜粮食。

编辑:唐丽博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文旅热点
更多精彩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